专业冷热变迁透视职业结构调整 专家建言勿随热门
齐鲁人才 . 2014-07-03发布

光标在电脑显示屏上四处游走,网页开了一个又一个,握着鼠标的右手频频滑动点击,混乱中打翻了书桌上的水杯,“啧……”在网上搜寻填报专业信息的高考毕业生王文(化名)从嘴唇间呲出一声不满。

王文抽出几张纸巾,擦干了倒在学校发的志愿填报指南书封面上的水,但水还是渗了进去,模糊了字迹。这本厚厚的指南尽可能详细地介绍了国内各大高校及其专业,但王文的头绪如同被水模糊了的字迹一样,“有些茫然”。

高考过后,正值填报专业时期,与王文一样,在“热门”与“冷门”专业,兴趣与工作间徘徊的毕业生不在少数。

对此,专家建言,“冷门”“热门”专业跟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密切联系,在快速发展的年代,没有职业是常青的,“热门”专业也仅在当下语境中成立。填报志愿应选择最适合自己潜能发挥且感兴趣的专业,不能盲目尾随“热门”。

专业冷热变迁 毕业生选择困惑

  今年6月7日、8日和9日,王文多年“寒窗苦读”终于“熬”过检验,出高考成绩的那天,她拨打电话查询,“610分,跟我预估的差不多吧,差一本线(文科一批)11分。”王文一脸轻松地说。

  一旁的王文妈妈事后偷偷告诉记者,“王文看着淡然,拨电话的时候,我看她手指头有点发颤,不过知道成绩后,她倒是松了一口气。”

  高中成绩处于班级中游的王文认为自己发挥正常,比起高考成绩,更令她愁心的是填报志愿。“上了这么多年学,一直都在学做题,说真的,我并不是特别懂大学里的专业。”

  高考完后,这个19岁的女孩终于可以“无所忌惮”地上网,QQ讨论组里,好友们讨论着该填报什么专业。微博上“你今天流下的汗与泪,都是当年选专业时脑子进的水”的搞笑语录已经盛行多时;近期,来自网友的“千万别报体”更是走红网络。

  比起坐在办公室敲键盘,王文更乐于往外跑,“《舌尖上的中国》里,那个在成都从事户外徒步游带队工作的人,我也想像他那样,看遍山河,多好!”王文妈妈则训斥她“不切实际”,王妈妈认为,一个女孩子,选个教师专业,毕业了到学校里教书,稳定又踏实。

  “前几年陈怡姐姐的事你忘了吗?”王妈妈被王文问得有些接不上话,但她还是觉得,女孩子稳定点总不错。

  王文的表姐陈怡大学毕业已经一年多了,专业是特殊教育的她至今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。当初,陈怡所在县城急缺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师,当地教育部门开出十分吸引人的待遇。恰逢陈怡高中毕业,在父母的建议下,陈怡填报了特殊教育。

  不过,等到陈怡毕业,当年的“香饽饽”已不在再。当地教育部门培训了在岗教师,特殊教育教师的岗位早就满员,陈怡再找工作,四处碰壁。

  “曾经的热门专业转眼就成了冷门,我报的时候是热门,等我毕业的时候,还热门吗?工作还好找吗?”王文疑惑地看着记者,“你说我该选什么专业?”

  王文的担忧事出有因,据麦可思研究院所发布的《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》显示,2014年本科红牌专业有生物科学与工程、法学、生物技术、生物工程、动画、美术学、艺术设计、体育教育。所谓红牌专业,即失业量较大、就业率较低,月收入较低且就业满意度较低的专业,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。

  相应的,数学与应用数学、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、公共事业管理、汉语言文学、英语、工商管理、国际经济与贸易赫然列于黄牌专业,受到警示。

  专业冷热非永久 专家建勿盲目尾随热门

  王文的电脑屏幕右下角,她的QQ头像在不停跳动,讨论组里关于填报专业的争论还在继续,关于“热门”和“冷门”,关于工作和兴趣。

  杨建华认为,“十年寒窗,考生和家长都希望能报考一个好的专业,毕业后能有好的就业机会,好的发展前途,这是大家都能理解的。”

  不过,他强调,“冷门”“热门”专业是相对的,今天的“冷门”可能变成明天的“热门”,填报时的“热门”可能在毕业的时候变成了“冷门”。“前几年大家都追捧法学,不管是否有一定的师资基础的高校纷纷开设法学,由于发展的较为迅速,法学专业的毕业生太多,目前就业前景并不乐观。”

  杨建华认为,考生和家长在选报志愿时,要根据个人的兴趣、爱好、特长以及未来的人生规划来填报志愿更为理性,不能一味地尾随所谓的“热门”专业进行填报。

 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常务理事雷明也曾在公开演讲中表示,考生若有明确的专业兴趣爱好,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兴趣、爱好填报专业,兴趣是学好专业的原动力。所谓的“热门专业”并不一定最适合自己,最好的专业应该是最适合自己潜能发挥且感兴趣的专业。

  并且,大学所学专业与个人未来的就业有一定的关系,但并不是完全吻合的,毕业后,可能会从事与自己专业不同的职业。

  杨建华告诉记者,大学是对个人的知识、人格、情操、修养的基础的系统的训练和培养,为人生未来的发展提供的是基础性的知识。

  “汉语言文学、历史、哲学、数学、化学、物理可能跟现实就业没有直接的密切的联系,但是这些专业为未来发展提供更加基础的知识,或许在这些学科的基础上,考生的未来发展会更好。”杨建华如是说。

  专业冷热透视职业结构调整 社会经济变迁系主因

  高校专业的冷热,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社会职业的变迁。

  调味品品评师、劳动关系协调员、化妆品配方师、网络课件设计师……自2004年中国建立新职业信息发布制度以来,官方已正式确认12批120余个新职业。

  近些年,为了追求稳定,人们一窝蜂地报考公务员,但要知道,30年前,一个自认为捧着“铁饭碗”国企职工也未曾想到10年后会下岗。快速发展的时代,没有职业是常青的,“热门”专业也仅是当下所言。

  据报道,在全球化、信息化和城市化的浪潮之下,数十年间,中国的职业构成发生了变迁,有些职业更是退出了历史舞台。

  粮油管理员、粮油票证管理员、公交车售票员……这些曾经承载着一代人记忆的职业已难见踪影,甚至销声匿迹。新兴职业中的经纪人、劳动关系协调员、商务策划师、投资分析师等,都带有浓郁的市场经济色彩。

 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,个人就业意愿也由无条件服从组织变为自主择业、双向选择,由此,一批职业被淘汰。随之而来的改革开放带来市场竞争意识,民营经济的发展更是衍生出此前未有的新兴职业。

  如今,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,网络经济推动下,涌现出极具互联网属性的新职业。数字视频策划制作师、网络课件设计师、职业游戏玩家……成长最快的新职业之一是网店店主,据不完全统计,仅淘宝店主就已达900万左右。

  反观高校专业,某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杨建华认为,“冷门”“热门”专业跟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,“比如,法学、金融专业的兴起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决定的,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人才的需求,像文化创意、金融、网络人才现在是急需的。现在要建设海洋强国,以前与海洋相关的不被重视的专业现在被重视了。”

  某大学社会学教授王小章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,“社会职业的变化会影响着专业的变迁,像物流、IT行业的出现,导致以前所没有的物流管理、网络编辑等专业在大学纷纷设立。”